English

江苏人民社渐露“黑马”之态

1998-08-05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以《拉贝日记》名扬读书界的江苏人民出版社,早在今年年初的北京春季图书订货会上便以810万元的订货码洋,使许多业界人士刮目相看。今年上半年,该社出版的“剑桥文丛”、“野骆驼文丛”、《凯恩斯文集》、《伟大的书》、《不合时宜的思想》、《日本:一个不肯服罪的国家》、《收购中国》、《极端的年代》、《好女孩上天堂、坏女孩走四方》等书,都有较好的市场反应。这使该社在短短的一年内迅速引起读书出版界的广泛关注。许多在京发行人士称:江苏人民出版社是’98上半年地方出版界杀出来的唯一一匹“黑马”。

出版界一个众所周知的现象是,许多没有教材出版权的地方人民出版社由于历史包袱的沉重和选题范围的限定,经济状况一直比较拮据。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许多地方人民出版社在图书出版上一直处于恶性循环的困境:没有钱出好书,没有好书更赚不到钱。几年前的江苏人民出版社就是众多步履维艰的地方人民出版社中的一家。

这样一家人民出版社,在图书市场日益“疲软”的背景下,是如何摆脱上半年极为严重的市场淡季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社长吴源先生就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的出版运作状况与记者进行了一次颇为有趣的“聊天”,从闲聊中,记者获知:

——重新树立“书”在一家出版社的中心地位,是历史悠久但包袱沉重的人民社走向良性循环的第一步。尽管图书出版是出版社核心业务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惯于“搞事”、擅长内争的许多中国出版人却忘记了这一“行为主体”,尤其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人民社的许多员工,除了日日想着政治读物而外,似乎在学术文化这个“小”圈子里就真的搞不出一点像模像样的东西了。“试问,现在一家有着一二百职工的人民出版社,究竟有多少人在为“书”而竭虑呢?”重倡“出版社的一切工作绝对围绕书来进行”的江苏人民出版社,在这个司空见惯的问题上让我们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

——准确市场定位前提下的品牌书筹划,是人民社走出困境之关键。维系出版社长久生命的是常版书、畅销书,这已经成为出版界对未来出版的一种常规性认识。基于这种认识,吴源与全社编辑的又一手笔是确定“大众精品,通俗品牌”这一出版策略。经过一两年的实践,这个定位下的书稿组织成为江苏人民出版社的工作重点,一系列富有文化内涵的大众读物和具有通俗意味的学术图书陆续出版。江苏人民出版社据此敲开了大众文化读物出版的大门。

——积极购买版权是迅速“致富”、“扬名”的另一捷径。地方人民社的经济压力令他们无力大规模策划长线重点图书,无法通过所谓的规模效应获得图书码洋大幅度上升;而中国许多学者仍然在通过“掉书袋”式的抽象写作进行学术研究,使自己的所谓的学术作品要么像教科书式的条分缕析、极其枯燥,要么深刻得连本专业的专家都难以卒读。我们貌似丰富的文化出版资源实质是可怜得无法形容,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出版社在做重复出版的生意了。怎样实现“大众精品,通俗名牌”这一出版理念呢?吴源及其社内同仁在经历了组稿失败后,认识到版权引进才是实现“大众精品,通俗名牌”这个宗旨的唯一捷径。《拉贝日记》、“剑桥文丛”、“野骆驼丛书”的良好口碑及行销业绩,有力地说明了这一选择的明智。当然,吴源并不认为版权引进是万全之策,“真正适合国内读者阅读口味的作品只能由国内作者自己来写;国外的作品内容再好,也是人家在自己的角度写的,我们读起来总有一种非常隔膜的感觉。引进版权从长远看只是一种权宜之计,它的最大功能是促进我们自己的学者写出适合大众阅读的大众文化精品来。”

江苏人民出版社这匹“黑马”的出现,在’98图书淡季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信号。在许多业界人士纷纷声讨淡季是因为发行系统本身出了故障时,苏人社的业绩说明找准定位、出版好书才是走出淡季的有力手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